有「心」的AI机器人 – CASE 报科学

分享至

这几年来,社会机器人越来越蓬勃发展,不少餐厅导入了「送餐机器人」,或是在一些需要回应客户问题的场域,也设置了不少「客服机器人」。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得到的机器人,由於他们的外观往往具有一些拟人特徵,例如,有眼睛或者是四肢的机构,或是在显示萤幕上会呈现出表情等等,让人类使用者对於使用机器人也产生了如同人类沟通般的社交期待。但为什麽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社交互动呢?我们究竟把机器人看成是「物体」,还是某种也具有「心智」的生命呢?

撰文|王冠云

来源:MotionElements
心智感知与心智归因

关於心智方面的理论,「心智感知 (mind perception)」指的是人们对於其他代理者人(如机器人)心智能力的判断,着重於心智能力的组成。「心智归属(mind ascription)」则是外在对於某一个代理人是否具有心智的认定,强调了对於代理人心智的赋予。这两个理论词汇同样都是在讨论代理人的心智,只是强调的意义稍有不同。

Koban和Banks (2024)所发表的文章,即是在探讨心智感知和心智归属之间的关联。具体来说,心智感知包含了多种构面,以机器人而言,包含了是否感知到它的代理人特性、感官能力(听觉、视觉等等)、社会认知能力(与人沟通、自我调节)等等。更进一步的,心智归属就涉及了人们决定机器人具有心智的认定,所以研究者也想了解,在什麽样心智能力的组成,要成熟到什麽样的程度可以让人们赋予机器人心智。

有感情,就有心

Koban和Banks (2024) 回顾了6组过往研究,总共967个样本资料,进行第二手的分析,这些研究都涉及了关於心智感知及心智归属的讨论。研究者收集了这些已知研究的成果,再重新进行统计分析,并且互相比较这6组研究的共通点与差异点。

综合这些结果发现,这6组研究的数据显示,情感能力的感知和心智归属之间存在着正相关。但是其他心智能力,如现实互动能力,以及社会道德能力和心智归属的关联则较弱,有些研究有显着的统计效果,但有些研究并没有出现显着的统计结果。

研究者总结,机器人的情感能力是人类赋予机器人心智的主要因素之一,而这也与其他过往的文献所提出的理论是符合的,情绪是一种关键的心理属性,当机器人被认为具有情绪或情感时,往往人们也就更有可能将其归类为一种具有意识的存在。

但是更进一步的,Koban和Banks (2024) 指出,从其他过往的研究结果来看,具有情绪能力的机器人,会引起人类的厌恶反应,因为人们会觉得这样的机器人有点怪异,或者,也可以解释成当机器人具有心智,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,所以引发了人类对於机器人的焦虑或恐慌。

未来机器人的样貌

科技快速的发展是把双面刃,机器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风貌,但是却也可能对人类产生一定程度的风险。如果认为机器人是一个「有心」的「存在」,那麽未来的法律是否也要针对机器人来制定规范?是否也应该要用法律来制裁它们?让机器人能因此学习如何在人类的社群中生存呢?

另外,若是人类认为机器人有「心」,因此进一步产生感情,那麽後续在机器人的设计方面,是不是也应该要纳入一些人道考量?例如,将机器人的电耗用完毕、将机器人解体、将机器人记忆体清除等不同的针对工具的普通行为,是否等於杀害了某个生命呢?

最後,研究者提醒,虽然这篇研究使用了过往6组研究的资料,但是各篇研究仍然有其各自处理的主要问题,并不一定能将资料一体适用,而这6组资料的来源都是研究参与者的自陈报告,单就问卷结果得来的数据,可能会忽略了人类思考维度的复杂性。期待未来更多研究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,来探讨机器人的心智感知和心智归属等的关系。


参考文献

  1. Koban, K., & Banks, J. (2024). It feels, therefore it is: Associations between mind perception and mind ascription for social robots.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, 153, 108098.
ExpressVPN怎么购买

相关推荐

Comments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最旧
最新 最多投票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
热门新闻
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