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化思考框架打造SpaceX直立回收火箭!马斯克善用「可变性原则」的关键思考

Image Source:youtube/SpaceX

文/库基耶, 麦尔荀伯格, 德菲尔利科德Kenneth Cukier, Viktor Mayer-Schönberger, Francis de Véricourt

「思考框架」三大原则:可变性原则

马斯克(Elon Musk)创办的 SpaceX,就是一家把可变性原则应用得炉火纯青的企业。SpaceX 是研发可回收火箭的先驱。可回收火箭一直是航太工程师的梦想,也是科幻小说里的常见载具。但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,航太总署科学家的想法是让火箭加上机翼,能在返回地球之後,像飞机一样着陆。当时所假设的限制条件是「火箭的回归需要靠空气动力学的升力」。这种想法也就催生了外形类似飞机的太空梭—这後来还催生了悬挂式滑翔机,相关技术是由航太总署的工程师罗加洛(Francis Rogallo)於1960 年前後发明,原本是做为将太空舱带回地球的方式。

然而,这些机翼巨大而沉重,空气动力学的升力大小又得视机翼的尺寸而定。机翼愈大虽然升力也愈大,但在发射时也会增加重量、体积和阻力。考量到这一切限制後,最後的太空梭系统是个有问题的折衷方案,需要有一个附加在外的巨大油箱,只能使用一次,而且太空梭主体的滑翔能力也相当有限。航太总署把自己限制在空气动力学升力的条件下,也就只能想像出很传统的机翼与降落伞的设计,并相应带来了所有的缺点。

相较之下,由於各种创新突破(特别是在感测器与运算能力方面),SpaceX 的想像不再限於空气动力学的升力。虽然也像航太总署以减缓火箭的下降速度为目标,但是 SpaceX 改了方法,希望能重新点燃第一节火箭的发动机,采直立方式降落。SpaceX的想法是:别再管空气动力学的升力了,就靠火箭的动力吧。这件事的大胆之处,在於需要重新点燃引擎,也得保留足够的燃料来减缓火箭下降的速度(而且燃料很重,所以不能留太多),并且还得有控制系统让着陆过程稳定。

太空梭是本身的实体结构十分复杂,而 SpaceX 猎鹰火箭的第一节则是实体结构相对简单,但搭载了复杂得多的控制系统。而且也是由於科技的进步,才能够做到如此先进的控制。

Image Source:SpaceX

了解可变限制

秘诀在於:要了解哪些限制是可变的。虽然 SpaceX 也接受「火箭降回地球时必须减速」这项设定,但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—不是靠机翼,而是使用内建的火箭引擎。正因为 SpaceX的工程师松开了其中一套可变的限制,才看到了新的可能,并研发出猎鹰系列的可回收火箭。

像 SpaceX 火箭控制系统这样的科技革新,就可能让过去无可改变的限制,开始具备可变性(虽然科技本身也是思考框架的产物)。要选择改变哪些限制的时候,根据可变性原则,应该要先挑出各种我们能够影响的要素。如果希望反事实能发挥作用、让梦想成真,该调整的并不是那些我们本来就该遵守的限制(例如经理手头的预算,或是主厨能运用的烹调时间),而是调整那些能透过行为或选择而改变的限制。这样一来,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更高。

可变性原则并不完美。对於哪些事情可变、哪些又不可变,我们可能会出现误判。然而这套原则有一个很大的优势:能让我们把推理的焦点放在那些我们有能力影响、更改、或塑造的事物上,帮助我们看到选项,采取行动。像是要赶到城市另一边开会却又快迟到的时候,我们只会认真考虑该搭地铁还是计程车,而不会想像什麽很科幻的悬浮列车。对 SpaceX 来说,他们就是认真考虑该用怎样的工程方案,以减缓下降速度。对以色列指挥官尚龙准将来说,恩德培行动就是必须准备「遭遇乌干达部队的阻挠时,该如何作战」的方案,而不会打算在战火正盛的时候,去说服对方弃械投诚。

Image Source:youtube/SpaceX

为甚麽有了Uber,我们还是乖乖等计程车?

我们常常认为人类的行动具备可变性,那是因为就因果认知观点来看,我们相信人类具有能动性,也就代表人类能对自己的行动有所控制。同样的,我们也相信人类的行为是会改变的,而且认为我们能够形塑他人的行为与行动。我们的思考框架就是会这样关注着人们的各种行动,而这点是利而非弊。同样的,如果能注意有哪些限制条件是操纵在我们手中(也就是那些条件具备可变性),也就有助於我们找出调整起来最有利的限制。

实验中,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小麻烦。我们或许以为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弹性空间,但在做反事实思考的时候,你想像得到的行为改变,多半都还是落在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规范以内。像是开会要迟到了,但等计程车的人大排长龙,这时候我们或许比较会想到掏出手机,改叫 Uber,而比较不会想到要直接插队到最前面。

当然,至少在原则上,社会规范是能够改变的,而且确实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。但在我们的反事实心理实验室里,那些反事实却常常受到约束,我们常会觉得规范都是固定不变的,而且自己无力改变。原因可能出自人类的社交本质:为了合群,就会让我们不去想像那些会让自己遭到排斥的行为。於是,我们还是乖乖排队等计程车。

《造局者:思考框架的威力》

在各大书店和网站都可购买

– 博客来 https://reurl.cc/ZjlgqV

– 诚品线上 https://reurl.cc/emVg7R

– 金石堂 https://reurl.cc/KrO5RR

– 读册TAAZE https://reurl.cc/MkMgVn

易贤

相关推荐

Comments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最旧
最新 最多投票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
热门新闻
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